莫道桑榆晚,霞尚满天——纪宗安讲述无悔人生

发布时间:2021-06-30 发布单位:老教授协会

 

人物简介

纪宗安19497月生于安庆,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已故中外关系史专家朱杰勤教授,从事中国历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方向的教学科研30余年,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代表作《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9世纪以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曾任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第六--九届理事会理事、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天河区人大代表、《暨南史学》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研究》主编等。1995年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这句话放在纪宗安身上,最为恰当。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 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教育以及“以国为先,自强不息” 的纪家精神的熏陶, 时刻与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内心的富足和坚定,造就了她从容坚韧的品格。

 

勤勉好学 废寝忘食

    1977年,恢复高考。纪宗安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备考期间,她正担任中学班主任,白天有教学任务,要等到下晚自习以后才有时间复习,她一般点着煤油灯复习到凌晨两三点,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早晨六点多又要带学生出早操,周而复始。

尽管备考时间不长,但勤勉刻苦的纪宗安还是以张掖地区文科第二名的成绩,如愿被录取到第一志愿学校——兰州大学。谈到为什么选择历史这个专业,纪宗安说道:“原本心仪的专业是医学,毕竟出身于医学世家。但是当时高考有许多限定,综合考量最终选择了历史。”

入学后,纪宗安选择研究中亚史。起初,不懂波斯文的她,既缺乏文献基础,又受语言条件限制。但她并没有放弃,77级、78级的学子,能重返校园真是梦寐以求!那时候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望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据纪宗安回忆,那时她经常用3个坐垫分别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占座学习;礼拜天,当别的学生去看电影,她就去古籍书店买书,到教室学习,不愿意浪费一点点时间。四年后,全班只有她所有课程都在90分以上。

本科毕业后考研,面临研究方向选择。当时,国内的敦煌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日本,兰州大学决心要把敦煌学发展起来。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希望找到“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品学兼优的纪宗安成为最佳人选。

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勤勉好学,是纪宗安对待知识的态度,也是时至今日仍然伴随左右的习惯。信仰催人奋进,初心凝聚力量。多年来,她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的人生信条,令人钦佩!

 

扎根岭南  奉献暨大

早在1966年纪宗安就来过广州。这里的城市建设、社会风气令她印象深刻。她说道:“当时全国物资匮乏,但是海珠广场最早的广交会令人大开眼界。不同于当时其他城市的混乱,广州的城市秩序和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给人一种混乱里的有序感,包括城市的整洁,市民的卫生习惯、素养、公德等等。”

1985年,即将入职西北大学的纪宗安意外收到了暨南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为了暨南大学朱杰勤教授的博士,也是暨大招收的第一位女博士,主攻中外关系史方向。博士毕业时,纪宗安面临着四个就业地点的选择:北京、西安、成都和广州。广州包容、开放的人文气息,毗邻港澳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有的岭南文化都深深吸引着她, 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广州。 

 

纪宗安在博导朱杰勤先生家中上课 

纪宗安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变迁,也见证了暨大的建设发展。她历任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党委统战部部长、教务处处长兼高教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副校长等职务。

纪宗安的人生中充满着时代的偶然与必然。在历史的洪流下,她凭借一股勤奋学习、坚忍不拔的劲头,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完善自我,最终成就了今日外表和蔼谦逊、内心坚定从容的纪宗安。 

1988年纪宗安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高校发展  重在育人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纪宗安指出,“科研固然重要,但最终是要回到人才培养上,要让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服务。目前,我校在校生中有一半是港澳生,在对外开放交流方面较其他高校有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侨校’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教学方面,她提到,我校青年教师中不乏有留学经验者,他们受到国外不同教育方式的浸染,在教学模式上有所革新。而老教师则教学经验丰富,知识面广。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其次,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以生为本”。暨大有内招和外招两种类型的学生,他们的教育背景不同,在同一课堂确实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培养方案、分流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等方式解决。再者,教师在课堂之外应该多关心学生。从1993年始招硕士生,1998年始招博士生,至2013年停招,纪宗安前后培养博士17名,硕士29名。

退休后,纪宗安仍然承接了一些社会公益事务,依然关心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她接受返聘并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2018年开始还担任了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工作,作为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纪宗安经常旁听青年教师的课,并给予关心指导。

纪宗安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江滢河

现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副主任

 

内心坚定  满怀期许

谈及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变迁以及学校的建设发展,纪宗安说 “我是共和国同龄人,这七十多年我目睹了中国的成长,经历它发展的成功和挫折,改革开放后它的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

1996年纪宗安拜访季羡林先生 

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纪宗安充满希望。她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经济发展跟国际大势规律是一致的,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交往的需要。作为共和国公民,我们要有信心。国家发展到今天,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要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跟随党的领导,国家的总体发展态势会向好。学校也挂牌成立了相关研究院,但很多人对它的历史渊源和内涵不太了解,作为专门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去讲解,任重道远。

 

感恩知遇  恬淡知足

 我这一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导师教育都至关重要,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时代和社会给我做出的选择,我是幸运的现在的我非常有幸福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间看书、给图书馆及社区送书、有时还接受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同时,我也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想做的事不少, 但年龄不饶人,工作效率不高。尽管如此,内心依然是充实的、恬静的、愉快的、和知足的。纪宗安在给老教授协会的感言中发自肺腑地说。

风雨七十余载,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纪宗安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历经打磨,愈加熠熠生辉。秉承良好家风,凡事以国为先、感恩知遇、不畏挫折、勤勉好学的纪宗安用她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坚韧、从容的共和国同龄人形象!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附录: 近年主要成果

 

()代表作

 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中华书局 2008年出版

《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年出版 

 

()编著

主编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第二辑 2009

主编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第一辑 2008

主编 暨南史学. 第五辑 专著  2007

主编 暨南史学. 第四辑 专著  2005

主编 暨南史学. 第三辑 专著  2004

主编 暨南史学. 第二辑 专著  2003

主编 暨南史学. 第一辑 专著  2002 

编著《 中外关系史名著提要》 2002 

 

()部分论文(选自70余篇)

1.日本对南洋华侨的调查及其影响(19251945),纪宗安、崔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 

2.朱杰勤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纪宗安,孟宪军,暨南学报 2006年第6 

3.中国对俄贸易的回顾与前瞻  刊《现代化之路  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编  2003   

4.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漆与漆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 

5.澳门园林文化巡礼,中国园林 2001年第2 

6.澳门在太平洋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 珠海潮,2000年第2

7.平实笃信,自强不息,《世纪寄语  博士生导师谈治学》 李凤亮主编 2000  

8.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暨南学报 1999年第6 

9.丝绸之路新北道考实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地理卷(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10.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作者:纪宗安  刊名:世界宗教研究  出版日期:1998  期号:第1 

11.追求、探索与保存:斯文·赫定与丝绸之路文化,暨南学报 1997年第1 

12.丝绸之路新北道网络及城镇考述,新疆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6年第3 

13.丝绸之路新北道考实:兼谈玉门关址的东迁,敦煌学辑刊 1996年第1 

14.朱杰勤先生学术系年,海交史研究 1996年第1

15.失去  渴求  得到 ,《100个博士的少年情》张鸿雁 林广编1996  

16.丝路北道上的交通支线和重要城镇,《朱杰勤教授纪念论文集》林远辉编 1996  

17.耶律大石治西辽国策述论,西北民族研究 1995年第2 

18.中国历史上的女性角色,《文化杂志 》(第二十四期)1995

19.澳门与历史上的香料贸易,《文化杂志》(中文版)(第十九期)》1994

20.丝绸之路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暨南学报 哲社版 1994年第3 

21.对俄贸易的回顾及前景分析,广东社会科学 19943 

22.西辽帝国的经济与文化,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古代史(二) 宋辽金元明清 199411 

23.关于耶律大石和西辽建国时期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 1993年第4 

24.试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岭南文史 1993年第1 

25.古代移民和海南的早期开发,暨南学报 哲社版 1990年第4 

26.早期游牧民的西迁与东西文化交流,甘肃民族研究 1990年第3-4

27.塞人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西北民族研究 1989年第1

28.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暨南学报 哲社版 1989年第3 

29.海南历史上的香料贸易,岭南文史 1989年第2

30.高仙芝与怛逻斯战役,甘肃民族研究 1988年第3-4 

31.耶律大石西行纪略,新疆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87年第2 

32.试论耶律大石西迁的原因, 西北史地  1984年第4期,同时收录在

《北方史地资料之九--东北历代人物论著传记汇编》,丝绸之路文献叙录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部分会议论文

1.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2006年,“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收录在“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议会论文集;

2.适应侨校办学需要创新质量保障措施--暨南大学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04年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 ,收录在《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论文集》 

3.试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1992年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收录在《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 1992 )

 

()报纸文章

人文学科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光明日报》2002.07.18,第三版

 

()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

1.《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

2.《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7

3.《广东文献辑录研究(民国时期)》,广州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6

4.《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6

5.《世界历史研究》,中央其他部门下达项目,2002

6.《国际通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粤教高【2001106

7.16世纪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2004

8.《海外藏胞历史与现状研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项目,2007

 

() 校外学术交流与讲学

1.先后在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岭南园林与中外文化交流》;

2.近年在广东省老科协科学讲堂、深圳市老科协科技讲堂、广州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大外语学院做题为《一带一路巡礼》、《丝绸之路漫游》、《海上丝绸之路与沉船》的讲座。